湖南科技学院建校80周年巡礼 | 锐意改革勇毅前行 教育薪火代代相传

发布时间:2021-12-08            作者:校友会老师


1.webp

——来源于湖南日报

2.webp

学校东大门


“肩负时代重任,胸怀青春信念。无论潮起潮落,千回百转,潇湘总是奔流在发展最前沿……”

校歌《潇湘之歌》的优美弦律,常常在潇湘河畔、西山脚下的湖南科技学院校园回荡,唱出了青春的奋进力量,道出了师生的坚定信念。歌词中的每字每句,都被一代代师生铭记于心,成为他们砥砺前行、成才报国的“精神密码”。
2021年,值逢湖南科技学院建校80周年。走进校园,每一栋建筑,每一棵草木,都见证岁月,记录着漫漫求索、中流击水的奋斗故事,演绎着弦歌不息、风雨兼程的教育诗篇。“为党育人、为国育才。”80年沧桑巨变,80年风雨征程,学校坚守初心,肩扛使命,涵养千年文脉,勇立潇湘潮头,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齐头并进,把创建特色鲜明的地方性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丰碑牢牢树立在湖湘大地上。

3.webp

4.webp





图片


5.webp



师生前往烈士陵园开展党史学习

6.webp


外籍学生在校体验中国传统文化


一脉相承守初心




初冬,阳光正好,湖南科技学院校史馆镀上一层金晕。
“只有深入了解国史、校史,我们才能坚守一脉相承的初心。”在校史馆里,拥有50年党龄的学校原党委书记管天球,娓娓动听地给学生们讲述国史中的校史故事。一心向党,与国同梦。学校的成长,始终同国家前途紧密相连,始终与地方发展同频共振。

“1941年,学校前身湖南省立第七师范学校,于战火纷飞的民族危难之际诞生于濂溪故里道县。山河破碎,国弊民穷,师生几移校舍,煮弩为粮,挺过了最艰难的时刻。”管天球指着校史馆一张张历史照片深情地说

时光转逝,风雨坎坷,30年中师磨砺、30年专科探索、20年本科跋涉。学校始终坚守一份初心:扎根地方办教育,让教育薪火代代相传。
“全国师范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是学校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学校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三轮教育教学改革享誉全国,接连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等殊荣。这是数代师生艰苦创业、接续奋斗的结果。这份荣誉也让“零陵师专”的名字传遍神州大地。
进入新世纪,学校紧跟时代步伐,2002年由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定名零陵学院。为突显创新引领、科技为先的社会需求,2004年更名为湖南科技学院,学校的发展翻开了崭新的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紧紧围绕建成特色鲜明的地方性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总体目标,在“十四五”期间,努力实现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实现国家级教学科研成果奖或平台“新的突出”等两个重点突破;努力实现办学条件、校园环境、教职工待遇三个稳步改善;努力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学科专业水平、开放办学与社会服务四个显著提升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学校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内涵发展,被确定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高水平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荣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湖南省文明标兵校园等荣誉称号。
这是一代代科院人一脉相承的初心诚如湖南科技学院党委书记曾宝成所说“:80年的办学历史,是一部风雨兼程、自强不息的创业史,是一部勇于实践、不断开拓的创新史,是一部立足湖湘、全力育人的奉献史。正是有了一代又一代建设者的不懈努力,学校才有了今天的兴旺。往后我们将以新担当、新作为,奋力走好新时代的赶考之路。”


7.webp



舜德学子颁奖晚会

8.webp



博士团走向田间地头


图片


9.webp

10.webp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五育并举塑新人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新中国成立72周年之际,湖南科技学院寝室接力唱红歌的视频走红网络,引发热评。网友们纷纷表示,如此拉歌方式,又“红”又“潮”,很符合“00后”口味。
湖南科技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李钢自信地说:“学校紧紧把握后继有人这个根校本大计,始终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不断开拓符合时代特征、学生特点、学校特色的育人路径,坚持以‘五色育人’推动五育并举,培养造就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
“红色”革命教育。永州为什么这样“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们因地制宜,让思政课插上翅膀,飞入李达故居、陶铸纪念馆、陈树湘烈士纪念园等永州红色教育基地,让永州红色故事在校园“火出圈”,引发更多学子前往打卡那抹“红”。
“红”的不仅是堂堂课,还有批批“网红”引路人。
“希望红色人物圈粉青年一代,让红色故事置顶大学生热搜。”年轻的辅导员们带着红色故事进寝室:半条被子、陈树湘断肠明志……幕幕荡气回肠的战斗场景、一个个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成为教师最鲜活的思政教材。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生们也由“吸收者”变为“传播者”。学校成立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同学们从“听讲人”化为“主讲人”,让红色基因播种在潇湘大地,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学生、深入人心。文法学院学生扮作“红色娘子军”走进宿舍、走上公交,用红色诗词讲述党史背后的故事。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将党史学习教育课搬到乡村,让党史故事“接地气”。
“金色”劳动教育。上世纪90年代学校开设16门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建立12亩校内劳动技术实践基地,30年来,学校始终贯彻劳动教育理念,持续深化开展“金色”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
在校园的每个角落,全校师生起参加义务劳动,当好守护校园的“清洁工”。学校将每周二下午设立为全校公益劳动日,在擦扫捡拖的实践中培养学生劳育素养。
劳动教育不拘泥于眼前,在田间地头中学生真正俯下身子,做到脚下有泥土,心中有力量。学校积极探索校地联合的劳动实践基地共建模式,联动校内外资源加强劳动教育实践,经常组织学生前往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永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地开展劳动实践,在田间地头、工厂车间里上好劳动育人“大思政课”。
“绿色”健康教育。传球、过人、射门……师生足球友谊赛,共系师生情,锻炼身体行。“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教师们用实际行动鼓励同学多走出寝室,拥抱阳光。2021年,学校在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中取得团体总分第六名好成绩。
“同学们,开播啦!食堂上新菜啦!”在厨房里炒得“热火朝天”的掌勺大师傅变身为“带货”主播,用学生们最感兴趣的方式,宣传健康饮食。
沙盘、绘画、写信……每年5月25日、12月5日学校都会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营造爱与善的校园氛围。
学校常年组织志愿者开展美化校园、垃圾分类、节约用水、动植物保护等主题活动,引导学生走进自然,养成低碳生活,节约资源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蓝色”科技教育。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正在进行,为顺应新旧动能转换大潮流,学校成立智能制造学院、“‘人工智能与光学自动化技术’荣旭创新实验室”。
教授们带着学生挽起衣袖,卷起裤腿,帮助姜农、烟农给土壤消毒,与橘农一起防治柑橘黄龙病,指导油茶种植户进行低改、品改,带领瑶胞种植瑶药……他们研究的土传病害绿色防控技术,可减少农业生产成本20%以上,被列为国家重点科研子项目,获得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二等奖。目前,在农作物种植中推广应用这项技术,帮助农民增收31亿余元。
近五年,学校获得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以上奖项127项。其中,国赛金奖1项、银奖7项、铜奖13项,获奖成绩在湖南地方本科院校中处于领跑地位。
“本色”文化教育。在柳子街社区,文法学院数千名志愿者34年来不间断照顾空巢老人,开展志愿活动千余次。爱心接力从最初为空巢老人搞搞卫生、提供一些物资上的帮助,发展为有20余项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柳子文化街区德育实践项目,包括对空巢老人、孤儿、留守儿童等进行生活帮扶,关心其心理健康,开展义教、送文化进社区、加强历史文化保护等活动。
在一年一度的“舜德学子”颁奖典礼助人为乐、谦恭知礼、诚实守信的优秀学子受到表彰。实施“舜德学子培育工程”,打造身边的榜样,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2010年以来,学校已培育“舜德学子”1000余名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推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校园里,设置了校训碑、民族文化墙、书院书屋、历史文化名人雕像、文化石、荣誉墙等,形成了浓厚的文化育人氛围。学院建立了21个德育实践基地,每个学院、每个专业都有固定的德育实践基地,开展常态化实践育人活动。学校推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让学生们受到永州独特的舜文化、柳文化、理学文化、瑶文化、女书文化的感染和熏陶,立德树人之路越走越宽广。


11.webp


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


图片



12.webp

13.webp




校史馆成为师生“网红打卡地”


八音迭奏谱新曲




八秩芳华桃李灼,各展风姿耀中华。校史馆中张泛黄的83届物理班毕业合影刷屏师生们的朋友圈,其中三排左七的学生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欧阳晓平。学校作为他梦想启航的地方,培养了他德才兼备、自强不息的品格,让他为中国的科学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学校还涌现了许多优秀校友,其中有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刘勇会,全国模范检察干部付玲玲,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袁红梅,全国优秀教师熊和平、陈清祥、张初荣、廖普成,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辜鹏博,全国优秀教师勋章获得者罗敏杰,“全国师德先进个人”伍建华等杰出代表。
平凡岗位孕育不平凡的故事。在祖国南疆大地上,“90后”的校友刘成蛟、张景阳躬身脱贫一线在湖南祁阳县羊角塘镇狮城村的半山腰上,“80后”校友唐千红带领留守儿童畅游知识的海洋…
一批批校友以奋斗之我,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成为母校的骄傲。
八音迭奏,捷报有音,跨越无声。在由远及近的历史成就中,总有一些成就令人热血沸腾
人才队伍注入新活力。学校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内培、外引、借智相结合,以师德师风建设为先导,以引进和培育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以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为动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近5年,学校高层次人才数量大幅增加,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从59人增加到237人;具有正高职称的专任教师从61人增加到113人。新增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湖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
教育教学收获新成果。学校17个点,3门课程被立项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5门课程被立项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4人获湖南省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竞赛等奖,居全省前列。
学科科研呈现新亮点。“双一流”建设中,中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被评为省级应用特色学科。五年来,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72项,其中,获省杰青4人、省优青1人。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自然科学奖16项。新增省级科研平台24个,获国际国内发明专利授权91项,出版著作、教材30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4000余篇,其中高质量论文近600篇
服务地方彰显新担当。建立校地合作长效机制,与永州市及各县区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共建校地、校企合作平台24个。对接湖南恒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展银杏功能成分提取技术研究,为公司节约生产成本30%以上,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与祁阳宏泰铝业有限公司联合开展研究,助力公司实现年新增销售收入超5000万元;与永州市经开区共建生化工程技术研究院,永州中古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5000万元共建多肽药物实验室;选派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近80人次到永州各县区助力扶贫,开展技术服务。
开放办学迈上新台阶。先后与德、美、英、日等国家和地区32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湘潭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北京广慧金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申建本科层次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与华为、慧科集团共建“华为大数据学院”,开设大数据共建班,成为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入选学校。千帆过尽,再立潮头;征途漫漫,唯有奋斗。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湖南科技学院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为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践行“德才兼备,自强不息”校训,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性高水平应用型大学阔步前行!